易莉的学术写作读书笔记的笔记

易莉的学术写作读书笔记的笔记

娃哈哈,再认真看一遍自己的读书笔记,获取营养,并直接反馈在自己的科研和论文写作上,拿到阶段结果。

金句和心得/TODO

词汇量:理解大部分自己相关领域文献,就足够了

语法:大学就够了

所以,要持续看论文,虽然还没开始正经看

先写三篇再说,这就是练习的过程,230页论文

构建文章的10Rules:https://journals.plos.org/ploscompbiol/article?id=10.1371/journal.pcbi.1005619

学习和借鉴,形成自己学术写作能力的过程,读了本书有了认知还不够。

逻辑缜密、有条不紊、用词精确、行文流畅地表达(别人和自己的)观点、描述具体过程和机制简洁描述科学现象、发现,阐明背后机制

学术论文是分享你的科研过程,让人能够借鉴和重复,从而帮助别人的文章

从读者角度写作,节省能量,是类似于服务者心态,让读者最省劲的方式获取信息,精准无歧义,尊重和谦卑。

明确的写出读者是谁,可能是谁:

  1. 导师、Journal的审稿人、学校的QE,PE,CE,defense等Comitte

  2. 区块链媒体(会搜索)和区块链从业者

  3. 关于以太坊的相关研究和工程人员

  4. 一些区块链学术相关的研究者

写作过程中要不断考虑:读者会怎么想,“keep the readers in mind”

在上述写作风格、准则的基础上,传递读者:你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是核心要务。

简洁、精确、逻辑,保障浓度、准确、正确

  1. 简单的句子,短句子,简单语法

  2. 编织句子,有脉络,按读者预期

  3. 主谓宾在一起,拆开就是不符合预期

  4. 自检

(1)未介绍过的术语和缩写。 
(2)缺乏理解意思的语境。 
(3)缺乏帮助理解内容的先验知识。 
(4)缺乏帮助理解概念的例子和图表。 
(5)图表信息过于详细或者缺失。 
(6)读者忘了前面读过的内容。 
(7)读者对观点、方法和结果有异议。 
(8)过于抽象的句子(如公式)。 
(9)不符合读者预期的句子(这里再一次强调符合预期的重要性)。

行文习惯和结构

(1)为句子提供足够的铺垫,提供足够的语境信息来理解新的概念。 
(2)提高读者对于主题和概念的熟悉性。 
(3)用后一句话来解释前一句话。 
(4)用前一句话为后一句话提供铺垫(帮助理解语境)。 
(5)使用短句子(用已知的词汇)。
​
​

简单精确的语言写论文,180页论文也不是不行,节约大家时间,越来越短的趋势。

“Probably means yes. Possibly means no”。

Probably=差不多,Possibly=有一点可能

语感类似于车感,需要实践,需要时间。

模糊

之所以出现很多类似的问题,是因为作者假设读者与他拥有一样的知识储备,没有很好地交代术语的语境和精准定义,并给出具体的例子,导致了写作的模糊性

解决方法:上面有,用后一句话来解释前一句话。

避免模糊:

需要把两样内容放在一起写:

(1)一个新的概念和它的解释

(2)一个缩写和它的全称

(3)一个介词和它指代的名词、短语

(4)一个动词和宾语

(5)背景和它解释的内容

一些模糊的词:

different

there be,是废话词

但应该明确你才是研究的主要实施者,英文写作中不要怕用“I”和“we”。

对于review,要:需要厘清前人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你的研究的关系,而不是罗列式地列出来等读者来厘清


讲了什么样的故事(详见第9章)是一篇学术论文的内核、“卖点”,是文章的“灵魂”,决定了文章能发表在什么样的期刊上

讲什么故事这里,还不太明白,隐约有点感觉:

区块链行业的用户数量和它的愿景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即便是所有钱包地址都计算为真实用户或者活跃用户,相比于世界人口而言(7.951B),依然只占据了很少一部分(2.5%左右)。相比之下,互联网确实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平权,提升了全球人民的福祉。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有很多,例如区块链还在发展之中,基础建设尚未完善;早期有较高的技术和认知门槛,社会习得需要时间;使用区块链需要的Gas成本很高,多数人不愿意承担那么高的成本。

如果区块链代表了一部分人类的数字未来,那随着时间推移,行业发展,基础建设会逐步完善,社会习得会逐步传播,而成本也会随着扩容和大规模应用而降低;

在这个行业发展过程中,本研究发现,当前存在一个非常巨大的threthhold,Account:UX,Cost,Security。


注意细节
  1. 研究方法介绍材料后没说在实验中如何使用

  2. 出现没有来路的变量

  3. 多个实验之间的逻辑不清晰

  4. 贸然投稿,还不清楚要求

  5. 需要严格的论证,排除备择假设,这样得到的才是真正科学的结论

  6. 自己多改几遍,用读者视角

  7. 一类是数据不支持结论,另一类是论证过程中有漏洞

  8. 研究方法课程

  9. 举两个数据不支持结论的例子。

  10. 需要严格的论证,排除备择假设,这样得到的才是真正科学的结论。

  11. 研究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结论出了问题。这里可能存在取样偏差(sampling bias)

  12. 审稿人会针对文章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和修改意见,其中最难回答的无疑是关于备择假设的问题——他们认为你的数据不足以支持你的结论,存在其他可能性。

  13. 我认为好的连贯性是不需要(或者应该尽量少用)连词的,而应该在意义上连贯。

  14. 戈朋教授提出一般人会把好的东西放在最后,所以着重点应该是句子的后半部分,不一定是最后一个词,可能是一个从句或者词组。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要把重要的信息放到句子后半部分。

  15. 要保证所写的每一句话都服务于写作目的,都能与上下文有机地联系起来。

自身习惯

  1. 读英文语境的文章,Washington Post or年轻人看的媒体

  2. 听/看英文技术Youtube,自己学习,记录笔记

  3. 写一些简单的模仿文章,分析文章

  4. 刻意练习演讲和分享,大约刻意练习两周,就有效果

  5. 每日写1小时(论文相关)

TODO

  1. 风格的要素,微信读书读完

  2. 研究方法,找到合适的视频,看完整

  3. 在编织法写句子的基础上,完成论述结构的段落写作学习

    1. 一个典型的段落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主题句(topic sentence)、支撑句(supporting sentences)以及结论句(concluding sentences)。

    2. One question is about the origins of ToM. 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children do not have a theory of mind until age 4. This is supported by findings from traditional ToM tasks such as Wimmer and Perner (1983). Imagine Maxi, a young boy, puts a chocolate in the kitchen cupboard and leaves the room. While he is away (and cannot see) his mother moves the chocolate from the cupboard to a drawer. And then Maxi returns. When asked to predict where Maxi will look for his chocolate, children older than 4 typically correctly answer the cupboard, even though the chocolate is really in the drawer. Younger children often fail this task, judging that Maxi will look for the chocolate in the drawer. This finding suggested that the ToM is acquired gradually, and the critical transition happens around age 4.

    3. 支撑句通常由多个句子构成,其主要作用是对主题句进行延伸,为主题句提出的观点提供支持。在学术写作中,写作者经常在主题句中提出一个观点或假说,在支撑句中总结相关的研究证据

    4. 除了研究证据,支撑句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例子(example)、数据(statistics)以及直接引用别人的观点(quotation)来支撑主题句

    5. 结论句通常以“总之”(“in sum”“to conclude”等)作为开头,对整段话做总结。它可以呼应主题句的内容,也可以总结支撑句的内容

  4. 段落过度方法

    1. 我认为与学术写作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点过渡。前一段讲了一种观点,回顾了支持这个观点的文献,后一段讲了其他研究者不同的观点,也同样回顾了支持观点的文献。那么在第一段的结尾可以写“但是这个假设/观点并没有获得所有证据的支持,也有研究者认为……”。 (2)问题过渡。第一段陈述了一个观点和支持的证据,但是这个方面的研究留下了一个问题,那么下一段就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在第一段的结尾抛出这个问题,为下一段做铺垫。 (3)事实过渡。这种过渡方式在原书中叫作“用有趣或者不寻常的事实进行过渡”。

    2. 实验之间的过渡。很多时候,研究论文是包括多个实验的,对于这种论文,比段落间过渡更重要的是实验之间的过渡。实验一写完了,有一个简短的讨论,说明留下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将在实验二中解决。这种情况下更为重要的是,在前言的最后部分就告诉读者,本研究主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共做了几个实验;以及每个实验分别做了什么。给出一个大的框架,对于读者理解文章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5. 段落关系

    1. 写段落的时候,有两点非常重要,即注意段落的一致性(unity)与连贯性(coherence)

    2. 一致性是指段落中的所有句子都指向同一个话题,通常是主题句限定的话题

    3. 连贯性指的是句子之间的联系要自然,从一个句子过渡到另一个句子应该是非常有逻辑(logical)和顺畅(smooth)

    4. 连贯性的经典段落,mark,背诵

      原文:(1)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when students feel an anxious desire to preform at a high level (i.e., performance pressure), they worry about the situ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These worries compete for the working memory available for performance. Working memory is a short-term memory system involved in the control and regulation of a limi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immediately relevant to the task at hand. If the ability of working memory to maintain task focus is disrupted because of situation-related worries, performance can suffer. 这是一个值得背诵的经典段落

    5. 组织段落的方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和对立观点

  6. 引用

    1. 在学术写作中,一般用改写(paraphrase)或总结(summarize)的形式来引述别人的观点,很少直接引用文献中的原文,特别是大段的原文。只有以下几种情况例外: (1)表明一个权威支持你的观点(比如鲁迅、爱因斯坦的观点)。 (2)引用别人的观点作为批评的靶子,这时候把原文亮出来就很重要。 (3)对于古老的语言的文字(如文言文),直接引用以保留语言的原汁原味。 (4)无法改写或总结的句子

    2. 作者先把文献梳理好,厘清文献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写出结论驱动(conclusion driven)的段落

  7. **谋篇布局:**故事和大纲

    1. 评估一个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时,我们需要考虑很多方面,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性和研究意义,

    2. 创新必须是有意义的,这里提到的意义就是研究的意义。研究意义可以分为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两个方面。理论意义通常指一项研究怎样拓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解决了一个现有理论中的争论,或者开创了新的理论。而实际意义更容易理解,它指的是一项研究能够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对于我们了解并治疗某些疾病有什么帮助,或者如何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 博士答辩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都围绕着“What is your contribution”(你的研究贡献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问答辩人的论文是如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人类的知识向前推进的,或者解决了什么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4. 这篇文章特别有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一方面,这个研究涉及了之前几乎没有研究过的对象——孤独症婴儿;另一方面,之前有文献报告孤独症个体比正常人更少注视眼部,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倾向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开始就少,还是慢慢变少的,这篇文章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如何升华故事和主题,提升它的可能性和意义

    5. 这篇文章特别有价值,研究对象是区块链账户,无论在业界还是学界,大家理解的账户往往是EOA这种默认嵌入区块链的钱包地址计算机制,作为区块链账户。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区块构建、共识写作的基础设施上,包括。投入在区块链账户的

    6. 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孤独症患者不注视眼部到底是因为对眼部刺激不敏感,不能感受到眼部的重要社会意义(过低唤醒),还是因为对眼部刺激太敏感,感受到了威胁而主动回避(过度唤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前人的研究证据有的支持前者,有的支持后者,并无定论。在提出问题之后,作者写了一句话,这句话一下子升华了研究的价值——区分这两种机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指向了不同的干预思路:

    7. 实际价值来看,主要挑战是,一是去中心化不受重视:中心化解决方案性能好,成本低,去中心化很困难,多数解决方案倾向于选择实现这种,而用户群的决策模式UX和Cost,不看重去中心化的价值;二是尚未形成闭环:绝大多数去中心化应用,都没有形成最终用户的价值闭环,不会直接提升他们的福祉。因此,许多决策就很脆弱,往往基于传统的产品选择模式:UX是不是好,性价比是不是更好,当然,这些决策模式本身没问题,只要能指向一个安全的资产账户。

    8. 问题(研究对象),数据,解读方法,创新思路;

    9. 论文如果写的深入浅出,外行,小同行,大同行,都能看懂,那真的是很棒的论文;读者是谁,决定了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

大纲和骨架

是实际上写论文的顺序应该是先写大纲,再具体到段落结构,再到句子,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

如何围绕核心故事来组织论文

研究论文的基本框架其实就包括前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和结论(conclusion),每个部分的写法和要点

摘要

《科技英语写作进阶》中建议摘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摘要的第一句话应该定义研究问题,或者说明文章的主题(topic)。摘要不需要从研究背景入手,也不用介绍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等(这些需要若干句话才能说清楚),应该直接切入主题。 (2)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研究问题(1~2句话)。 (3)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4)发现说明了什么(如果字数有限,这一点也可以不写)?

要注意的是,摘要的第一句话应该呼应题目。对于题目中的关键词,在摘要中应该都有所提及

前言

前言无疑是整篇文章里最难写的部分之一。前言的作用主要是为读者理解文章的贡献提供一个背景,让读者了解: (1)这个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是什么?它有怎样的重要性? (2)这个问题前人研究、解决到了什么程度?领域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有争论的地方在哪里? (3)本研究主要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对研究方法做个概括)?预期结果是什么? 《10条简单规则》一文建议,前言应该从宏大的角度来切入,然后把议题缩小到文章讨论的问题范畴内

我建议前言越早引入研究问题越好,如有可能,在第一段结尾就亮出研究问题,这样读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理解前言和文章的剩余部分。

研究问题的提出,通常需要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尚存在争议的问题。因为只有说明你的研究能更好地解决这些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才能体现出创新性,否则无法体现你的研究贡献。

如果能凸显问题的重要性,就能吸引读者读下去,你的研究贡献就会更加突出。

方法

方法和结果相比于论文其他部分来说比较好写,学生参照文献“依葫芦画瓢”,也能快速掌握。一般就是按部就班地写,实验是怎么做的,方法部分就怎么写;发现了什么,结果部分就写什么。

其实其中大量的细节可以更笼统地写,或者放到补充材料里。如果文章中这些无助于读者理解科学发现的细节过多,必然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消耗他们过多能量,

想象一位读者读到你的文章,想要知道你具体是怎么做实验的,以便重复你的研究,那么他需要你提供足够的实验细节,包括怎么招募被试、被试的各种特征、实验设计、有多少个试次、试次按什么顺序排列、有几个条件、怎么控制无关变量等

使用经典量表,还有一些文章涉及较新的实验装置,需要对装置进行描述

这样一张设计简约明快的流程图可以帮你省去千言万语。我对学生的作图要求是在说明里把实验流程写清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读者不看你的文章,仅通过图和说明就能知道你的实验步骤。这非常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你的研究方法,图10-1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结果

结果与方法一样是相对容易写作的部分,其内容其实就是你对收集来的数据做了什么样的分析。对于相对简单的结果(3个分析以内),按部就班地写就好了

我推荐《10条简单规则》一文中推荐的结论驱动(conclusion-driven)的方法。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梳理、总结自己的主要发现,以这些发现为大纲(小标题),来组织结果的写作(而不是传统上按照自己数据处理的顺序

我们就用了这种方法来组织结果部分,分了四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下列出相应的分析及其结果: (1)Sampling optimality may increase or decrease with autistic trait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2)Bimodal decision times suggest two consecutive decision processes (3)Sampling is controlled by cost and evidence in two separate stages (4)Autistic traits influence the strategic diversity of sampling decisions

我建议你阅读《10个简单规则,创造更优图形》(Ten Simple Rules for Better Figures;Rougier,Droettboom,& Bourne,2014),文中为怎么做出一张好图提供了非常全面而有用的指导

讨论

有比前言更难写的部分,那么一定是讨论

从大纲开始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写法,在写大纲的过程中确定主题句,然后再确定其他内容。还有一种方法是自下而上地写,就是先随心所欲地写第一稿,从笔记开始写,然后对这些笔记进行梳理和归纳,提炼主题句。我通常混用两种写法,先从零星的点进行归纳(写前言时对文献观点做笔记,写讨论时对结果的发现做笔记),之后通过梳理,整理出大纲,再从大纲开始写作

在(1)~(4)段的讨论中,要先总结自己最重要的发现,不要忘记回顾前言中提出的实验预期,说明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然后回顾前人研究与自己的研究发现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可以讨论可能的原因(取样、实验方法的不同等)

很多学生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了与前人研究不一致的结果和自己的局限性上,这些是需要写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自己研究的贡献

其实讨论部分给了我们一个从更高层面梳理和解读研究结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研究贡献,进一步强调研究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创新性。因此,不要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结果描述上

最重要的是告诉读者研究的启示(implication)——你的发现说明了什么,加深了对什么问题的理解,对未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什么新的解决方法,揭示了什么新的机制。这也是影响稿件录用的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一定要花最多时间和精力来写这个部分

标题

文章的标题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吸引眼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读者阅读和引用;第二,让人能够快速找到你的文章

结论型标题和问题型标题

投稿

期刊审稿的流程。图11-1对投稿流程做了很好的概括:一般期刊收到你的投稿以后,会分配(assign)一位主编或者副主编对你的稿子进行审阅,审阅后决定是否送审。

如果你的文章没有被送审,你马上就会收到一封拒稿信。如果送审,那么一般会交给3~5位审稿

他们会对你的文章进行批判性审稿,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之后意见返回到主编处,主编根据这些意见做出决定(拒稿或者修改)

那么恭喜你,你有机会根据审稿人意见来修改你的文章(revision 1)

审稿人进行第二轮审稿(round 2)

第二轮修改投稿以后,很多期刊就会做出接受(acceptance)或者拒稿(rejection)

这两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是把拒稿率控制在90%左右

行业论文,看看paradim,a16z,

有的期刊在投稿前可以给主编写信(inquiry),或者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学术会议上见到主编时聊一聊,看看你的文章适不适合投稿给这一期刊,如果受到了鼓励,一定要投稿

多找前辈,特别是担任过期刊副主编的人请教,请他们判断什么期刊可能对你的文章比较感兴趣

在文章快要写完的时候,可以确定大约五个待投期刊,与你的导师或合作者商议,将这五个期刊排序,按顺序投稿

当然现阶段什么拒稿信也激不起我心底的小涟漪目前好的期刊拒稿率高达90%,所以要摆正心态,被拒稿是常事,没有被拒稿则是惊喜

我觉得被拒稿最根本的一点原因,就是你的故事没有足够打动他们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把每一次被拒稿当成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投稿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写作能力,之后投稿会越来越容易被接收。

改稿

出于这个目的,他们所进行的是挑剔式审阅。不过也不用惊慌,虽然问题个个刁钻,字字诛心,但是大部分都是可以解决的(除非你的文章真的比较差)

数据处理看似是大问题,但基本也是送分题,重新做数据处理一般就可以解决

什么是送命题?实验设计存在缺陷,数据无法说明结论,问题没有价值等都是送命题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式问题,即你的结论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回复所有的问题在尊重审稿人的基础上,尽量与审稿人平等对话你能从他们的意见中学到很多,即使最后文章没有被接收

如果做了大改动,在回复信中明确指出,并标清楚页码,然后在文中用另一种字体颜色来高亮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可能性,设计各种控制条件来避免这些问题。

如果遇到审稿人提出了备择假设,你无法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和自己的结果进行反驳的情况,那么只能修改。有时可能需要大改,再做其他的实验验证;也可能只需要小改,在讨论中加入一段,来明确提出这个假设

无法修改的情况是指审稿人提出了无法通过以上修改方式解决的问题,包括研究逻辑出现重大漏洞、研究方法不科学、研究结论不支持假设等问题

不符合诊断标准者或者离群值(outlier)进行剔除,如果审稿人对此有疑问,也可以列出剔除前后的结果对比进行说明

回答这个问题时,一是要讲清楚原因(如上所述),并且承认这个问题,在局限(limitation)部分说明;二是尽量做检验,比如效力分析(power analysis),来证明被试量已经足够。最后还有一个“没有办法时的办法”——从前人文献里找(但文献不要太老),证明在同一领域/年龄段/条件的文献中,你研究中的被试/试次数并不算少

如果孩子不能理解任务,他们在任务中的表现就不能证明你的假设。所以应对这个问题的思路是:一方面要在实验设计阶段考虑到这个问题,设计很多控制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说明孩子能理解你采用的任务;另一方面证明这些孩子具有与正常孩子匹配的言语智力,或者言语智力相当于几岁的正常孩子,而几岁的正常孩子则(根据前人研究)可以理解你采用的任务

你首创的实验,实验材料的问题要好好论证,主要是要论证效度——测量到的确实是我们想测的而不是别的内容。一般没有从无到有的设计实验,我们的实验范式一般都有依据,所以引用别人的文献是一个既省事又有说服力的好选择

原则上,对于审稿人提出的各种备择假设,如果排除不了,就考虑在局限(limitations)部分里讨论,并且呼吁未来研究对备择假设进行检验。

主观太多:这类审稿人在审稿意见里会使用很多心理词,如“I am surprised……”“I feel/think……”“I am not convinced/sure……所以回复这类审稿意见时要特别小心,既要承认他的感觉是有道理的,也要据理力争,说服他

回复审稿意见方法的总结就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应改尽改,据理力争

基金

如果让人感觉没有太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也很难吸引评审人

而基金不一样,对于评审人来说,你之前做了什么、你是否有这个领域的研究基础、你的理论深度、你掌握了什么方法、你是否有好的支撑团队和平台,这些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你能否做好这个项目。

而面上项目(60多万元)可以写5个研究(大概5~7篇论文),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研究应该能够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地解决一个更大的科学问题,推进整个领域的发展

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why)?为什么是我做(why me)?怎样做(how)?可以说如果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就能写好申请书

孤独症是一种×××的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难以治愈,不仅是很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还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孤独症领域目前最大的挑战是诊断和治疗。”这里可以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充满挑战。

我要研究的是孤独症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对孤独症领域内最大的挑战——诊断和治疗(或者对于解决某个争论)有×××意义。”这是在介绍你的研究内容有什么具体意义。我通常会从理论意义和临床(实践)意义两个方面来说明。

为什么要把钱给你来做呢?这时候,你就需要从你的研究基础(前期论文、专业训练等)、工作基础、团队以及支持条件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大趋势是更注重发表论文的质量和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重点是要说明: (1)我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工作。 (2)我的研究发表了,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 (3)我掌握了相关的技术方法。 接下来是你的团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团队和你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做”,也就是写研究设计。这部分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研究设计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前面的部分中已经阐明研究的意义和你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那么你这里设计的研究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2)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非常好的研究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这个研究设计是否合理,比如样本量是否太大,是否可能在三年或四年内完成,

研究方法的独特性: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

我认为整个基金申请书的核心就是科学问题:你的研究是解决了一个前人绞尽脑汁也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或解决了一个悬而未决的争论?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每一位写作者都需要认真地思考。这里我将以我自己的两份基金申请书为例来说明什么叫提炼科学问题

用几个核心问题把几个研究有机地联系起来

(1)研究设计流程图。图12-1是我曾经在申请书里用到的纵向婴儿队列设计图,这个研究本来是比较复杂的,但用这个图却能很容易地把研究介绍清楚。 [插图] 图12-1 研究设计流程图示例

研究框架或者整个项目的框架示意图。通常一个项目会包含好几个研究,各个研究之间的关系用图的形式很容易表示清楚,图12-2是一个研究框架示意图的示例。 [插图] 图12-2 研究框架示意图示例

预期结果图。有时候,预期的结果用文字描述起来比较复杂,这时候我经常选择用图表来展示,图12-3是一个预期结果图的示例。 [插图] 图12-3 预期结果图示例

原读书笔记:https://blog.jlab.tech/5pit6i6j55qe5a2m5pyv5yaz5l2c6k75lmm56yu6k6w

Did you find this article valuable?

Support Huifeng Jiao by becoming a sponsor. Any amount is appreci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