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记》读书笔记

一位斯坦福的博士生的读博记录,简短,个性,真实。

用了4小时左右读完,还买了微信读书会员,记录了一些感想笔记。

《“研”磨记》

 Philip J. Guo

 180个笔记

点评

  • 2024/04/27 认为好看

    不错,窥一斑可知全豹,每个人的博士生涯都有所不同,但这本书帮助我确立了我个人的研究路线,很有帮助,感谢作者🙏

第四章 译后记

  • 2024/03/15 发表想法

    这也得匹配兴趣和能力吧,贡献大就要,就应该研究,那如何评判贡献大小?

原文:相反,这位老师用实例告诉我们,一个课题“值得”研究的理由是,深究此课题可以对学术界做出贡献;

  • 2024/03/15 发表想法

    那越多人研究的越扎堆,这思路也不一定有利于人类文明的拓展和研究吧

原文:因为研究有价值课题的学者必然在和其他在同领域学者们进行学术“对话”,而在对话过程中,找到了前人的不足或者疏忽。

第五章 前言

  • 2024/03/15 发表想法

    博士管理和其他人才不同之处是?

原文:想招募和管理博士的雇员

  • 2024/03/15 发表想法

    作者很谦虚,平和,译者反而感觉有点拔高的意思

原文:我的故事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所说的不一定是普遍状况。然而,我会尽自己全力,避免讲一个太特例的故事。愿大家阅读愉快!

第六章 序曲

  • 2024/03/15 发表想法

    这才是核心动机之一

原文:为什么我爸妈觉得终身教授是黄金职业呢?答案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科研抱有崇高敬意,相反,由于我父母的移民经历,他们非常实用主义,

  • 2024/03/15 发表想法

    相比于西方的终身教职,感觉国内的非升即走是个笑话

  • 补充:在看的一本书是吴国盛的科学是什么,中国人对科学的实用是从引入科学这个概念开始就有的,不是科学的全部,不是科学的初心,科学的出现的自由的人性

原文: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终身教授的工作。与她的众多移民朋友不同,她可以享受终身安稳的工作,不需要向老板作报告,可以近乎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学术兴趣,并且在所在的学术领域享有声望。我母亲成功的事业轨迹,与我父亲和他们朋友螺旋向下的职业历程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对比对高中及大学期间的我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 2024/03/15 发表想法

    个人体验和兴趣,超越了对稳定的诉求,和译者序的引用还是有不同的

原文:因为我觉得工程实习很无聊,而本科时候,我担任教研助理的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我就把未来职业目标定为去高校做教学以及科研。

  • 2024/03/16 发表想法

    现实,可持续,和所有非科研的区别不大

原文:我找了老师,指导我的硕士论文,像所有野心勃勃的孩子一样,兴致冲冲地提出了有点像科研的项目想法,那想法真是幼稚。导师耐心地迁就我,最终还是成功说服我去做更主流的研究,也就迎合了他自己的研究兴趣,但是更重要的是,做主流一点的研究还可以满足资助他的基金所要求的条件。

  • 2024/03/16 发表想法

    这个真狗实用和深入

原文:。于是,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来开发新的原型工具,分析C和C++程序的运行时行为。

  • 2024/03/16 发表想法

    研究并非最感兴趣的

原文:虽然我对硕士论文所做的项目并不是那么热情,但是事实证明,迎合导师研究兴趣的决定是正确的。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是说计算机直接就业经济上更划算么

原文:需要说明的是,我这个学科几乎没有人自掏腰包攻读博士学位,因为从经济方面考虑这样不值得。

  • 2024/03/16 发表想法

    相比人家,果然我自己的博士不行,科研水平估计赶不上人家硕士

原文:我在科研和撰写论文上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第七章 博一 坠落谷底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每个优秀的程序员都会这样做

原文:总体来说,我想开发一些创新的工具来帮助做计算机编程的人们更高产(亦即,提高程序员的生产效率)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大家大同小异

原文:为了从斯坦福计算机科学系博士毕业,学生们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4篇话题互相关联的文章,再综合起来,写成一本书一样的技术文档,就是所谓的博士论文。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我擦,我们最多读六年,看来低估了

原文:在我专业就读的博士生大多数都需要4-8年才能毕业,发表文章快,毕业得就早,反之也就越慢。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兴趣相近确实是很不错

原文:我见了一些教授,觉得Dawson的研究兴趣和科研方式貌似与我自己最接近。所以我选择了他作为我的导师。

  • 2024/03/16 发表想法

    估计教授也是卷出来的,之后会自由一些

原文:想拿到终身教授这一职称,并获得终身聘用的保障,教授在大学中工作的前7年里必须发表足够多有名的文章

  • 2024/03/16 发表想法

    这才是学术的正确方式之一,用现实来验证

原文:过去十年中,Dawson和他的学生做的几个工具都能比其它竞争对手发现更多的错误[插图]。凭借超乎常人的研究技术,他们成功创业,建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销售软件揭错的服务。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好像理工男都有类似思路?就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原文:尽管Dawson的项目多少符合我的胃口,但是我更看重的,是他和我非常相似的研究理念:作为狂热的实用主义者,比起深入证明理论“趣味”从而提高学术地位,Dawson更关注的,是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是的,多数博一都没有实践经验

原文:我向系里其他教授和高年级博士师兄师姐都取经后意识到,新生加入一个已有的项目是科研惯例,通常情况下,新生不会马上自己立项著说

  • 2024/03/16 发表想法

    研发系统,解决问题,是典型理工科的研究方式?

原文:Dawson、Cristi和一些其他的同事已经合作发表了第一篇关于Klee的文章,描述最基本的Klee系统,演示Klee寻找新错误的效率

  • 2024/03/16 发表想法

    计算机领域变化最快,所以刊物不如cinference

原文:在计算机科学这一领域中,学术威望最高的发表平台是学术会议。请注意,许多其它领域中期刊文章的学术威望最高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得搜集征稿通知,投有关联会议

原文:会议发布征稿通知,涵盖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并指明截稿日期。 2.研究者需在截稿日期前提交文章。一般一个会议会收到100-30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的篇幅相当于30-40页双栏文本的长度。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好可怕

原文:有学术威望的顶级会议录用率大概在8%到16%之间,二级会议录用率则大概是20%到30%。通常来讲,这些会议的录用率都较低,所以退稿,修改,再提交同一篇文章并不稀奇。加之一篇文章一次只能投到一个会议中,这个过程甚至可能花上几年时间。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我也不明白,这需要拔高一个层次,从工程问题到学术高度?

原文:对新的Linux设备驱动揭错并成文发表是挺酷的,但我不明白,这些成果如何能对学术领域做出真正的贡献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更好的解决问题,一定有很牛逼的创新

原文:我总觉得,用Klee找到新的错误只是现有程序的应用,并没有对Klee进行创新革命。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无法一下子进入体系化的工作内

原文:时间一天天流逝,我也越来越沮丧:我觉得自己变成了想办法让Klee能用起来的小工,我的苦力劳动根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哈哈,博士要的就是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原文:虽然大学里的很多作业都很有挑战性,但那时总还是有正确答案待我寻找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博士要求你必须突破和创新

原文:。然而在读博士研究生时,研究是我唯一的工作,没有优秀的研究成果,就拿不到学位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孤独的探索,哈哈

原文:之前总听教授们喜欢重复这么一句话,“被人做过的研究不是研究!”我平生第一次,发自肺腑地,理解了这句话。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感觉是解决问题的战略出问题了,这是陷入战术问题内了

原文:。这一百天里,我尝试修复与Klee有关的问题以让它寻找Linux设备驱动错误,在这之中遇到新的、更麻烦的问题,简直是家常便饭,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我擦,和我一样,整晚上的做梦,分析问题,写东西

原文::研究让人身心俱疲,完全不可能在晚上放空大脑,什么都不想。我后来才发现这是博士生普遍患有的“博士病”。有时候,科研工作中的巨大压力让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 2024/03/16 发表想法

    科研中的验证和反馈很重要

原文:我给开发这些驱动程序的Linux程序员发邮件,描述Linux程序中可能有的错误

  • 2024/03/16 发表想法

    1000小时,真的很巨大的付出

原文:难道写,我花了将近1000个小时,手动使Klee分析设备驱动,却没有获得真正的见地?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对比研究,可怜的博一就是被对比的笨样本

原文:最后终于可以让原版的Klee分析937个Linux设备驱动并发现55个新错误(驱动开发者通过邮件确认了其中32个)。然后,我又得设置那个刚刚面世的Klee-UC,用它分析这937个驱动。由于在我试着用这个软件分析驱动的同时,Dawson和其他学生仍然在实现Klee-UC,这个过程变得更为棘手。谢天谢地,Klee-UC确实能够再次发现源代码中的大多数错误。这样我们至少做出了一些研究贡献,写完了会议提交的论文。

  • 2024/03/16 发表想法

    赶deadline是家常便饭吧。。。

原文:尽管我们得到了很好的结果,但是距离提交文章的截止日期只有三天了,而且还没有人动笔。这么短的时间里,撰写、编辑并且完善出一篇能够有机会被顶级计算机科学会议录用的文章,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 2024/03/16 发表想法

    语法,解释,图表,总结

原文:最后论文交上了。但是那论文错字连篇、语法不通,更是对图表没有充分解释,也没能对全文做出总结。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创新一下,换个思路

原文:加上那是Dawson唯一关心的项目,我认为,想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是个明智的起点。因此我和Dawson进行了讨论,想要扩大Klee的应用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找漏洞。

  • 2024/03/16 发表想法

    闭关思考,需要

原文:十个星期,我闭关修炼,没和任何人交流。之前几个月在研究小组的噩梦让我想一个人,静静地,为自己的科研思考一阵。由于Dawson不给我发工资,我闭关这事他也没提太多意见。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是因为没有带着问题读论文吧

原文: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指导和研究背景,读论文浪费了我大量时间,而且我也没从阅读的文章中得到任何有意义的想法。

  • 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指导和研究背景,读论文浪费了我大量时间,而且我也没从阅读的文章中得到任何有意义的想法。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实证方法

原文:即便闭关这几个月我对研究课题的头脑风暴完全没有重点,我还是慢慢地被如下问题吸引了:怎么才能通过实证的方法度量软件的质量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是的,巨大的工作量和不确定性,新手还是远离

原文:虽然我对研究新的方法来度量软件质量非常感兴趣,但我知道,这只是痴人说梦,因为学术界不会接受一个没有正式研究方法的课题

  • 2024/03/16 发表想法

    都会陷入这个现实选择中

原文:我更深知,不发文章就不能毕业。如此,我成为一名终身教授的崇高梦想破碎了——除了找到捷径得以毕业之外,我别无所求。

  • 2024/03/16 发表想法

    这是读自闭了?

原文:闭关的十周里,我几乎没和任何人说话,包括我的朋友和家人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总要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过程吧

原文:这就是我们,一群有才华的年轻计算机科学家,自愿从事又困难,又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工作,拿着在企业工作的朋友们四分之一的薪水。当时我竟然觉得这事可悲得非常可笑。但当时,我也并没觉得抱头痛哭可以提高效率:我选择了沉默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学徒吗,正常

原文:在读博期间这么早就单飞是个很糟糕的决定。人们可能觉得单飞特别浪漫,把单飞的画面想象成,一个学者独身一人,啜一口拿铁,时不时在笔记本上空白处涂鸦。恰恰相反,想要真正搞科研,闭门造车是不可能的。技术革命需要智力、历史、甚至物质上的基础(例如实验室设备)。其实我真应该在闭关的几周里和Dawson多交流交流,积极点,和其他教授、高年级学生合作。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实证

原文:下了一些关于这个新提出来的实证软件度量项目的想法

第八章 博二 造梦空间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坚持就需要真正认知到价值,否则总归会离开

原文:“从这个暑假和以前的工作经验中,我已经意识到,除非我对某个课题抱有强烈的热情,并且想要拥有它,否则我就很难坚持继续下去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博士只是幼小的科研新人,不和有经验的导师多交流,那干啥?闭门造车?

原文:后来和他们见面谈话时,这些教授大致都告诉了我同一件事:一定要积极和教授讨论,以找到你们彼此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不论如何,都不要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之后的五年时间证明,这条看似浅显的建议,的确是金玉良言。正是因为听从了这条建议,我的博士生涯才能画上圆满的句号。

  • 2024/03/16 发表想法

    问题,方案,做法,哈哈,论文核心部分

原文:为了这次谈话,我准备了三个明确的想法,并准备好了如下台词,想在谈话中引出他们: 1.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2.我建议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3.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做实验,使结果令人信服,可以证明上述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你的解决方案是正确的?

原文:他向我强调了上述第三点的重要性——当你提出研究设想时一定要思考实验方法。教授们都很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被发表的论文上,并且如果要在计算机科学的会议上发表文章,就必须要强大的实验数据做支持。因此,在项目初期,设计实验就至关重要。

  • 2024/03/16 发表想法

    这不是我的领域么,原来是这个研究方法

原文:“人机交互”研究项目典型的研究过程是这样的: 1.观察,以发现人类在使用计算机时真正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2.设计创新工具,改善问题现状。 3.用实验评估上述手段是否能真正为人们提供帮助。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接触问题发生的现场很重要

原文:。这些人非常欢迎我光明正大地闯入他们的日常工作,还很乐于和我探讨他们的工作环境。最后,这些访谈为我的学位论文提供了直接灵感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对比总是强烈给人感知变化,是个好模式

原文:然而通过这次经历,我们想到:想要进行研究,我们其实可以计划一个可对照实验。

  • 2024/03/16 发表想法

    设计实验,做实验很重要,我可以借鉴

原文:于是Joel、Scott和我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我们邀请了一些斯坦福的学生,让他们花两个半小时从零开始完成一个简单的,基于网页的聊天室应用。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使用所有可用资源,尤其是那些可以在网络中搜索到的,现成的代码和教程。我们总共招募了20名学生参与此项试验,大部分同学当时都在Scott教授的“人机交互概论”班上。

  • 2024/03/16 发表想法

    科研,实验,对比,发论文

原文:,我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很多,包括如何进行科研,和如何撰写学术论文。最重要的是,看到这个项目最终成功结项,文章也投中了声名显著的顶级会议,我心满意足

  • 2024/03/16 发表想法

    我的领域叫啥,区块链账户安全和可信网络?好像不太对

原文:我开始在一个名叫实证软件度量(通过分析软件项目的开发历史来度量软件质量)的研究领域里寻找科研思路

  • 2024/03/16 发表想法

    研究要找到合适的数据集

原文:为调研这些问题,我分析了一些与Linux内核开发这一项目相关的数据集。之所以选择研究Linux,是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开源软件项目

  • 2024/03/16 发表想法

    都得学习。。。

原文:为了找到灵感,我自学了一些定量数据分析、统计和数据可视化技术方面的知识。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分析数据,找到问题,提升和解决问题

原文:数年后,我才知道这种工作方法在各个学科领域的计算科学科研人员中,非常常见;

  • 2024/03/16 发表想法

    不是圈子内部人,有关系壁垒还是行规

原文:在试图发表论文时我们遇到这些麻烦的深层根源在于,这个研究项目属于实证软件度量(有时也被称作是实证软件工程)领域,而我们并不是这个领域的圈里人

  • 2024/03/16 发表想法

    行规

原文:在战火纷飞的学术圈中,空有一番热情,不足以取得成功,你必须熟知某个领域里那些出任文章评审员的大牛们的喜好。

  • 2024/03/16 发表想法

    圈子的内部知识成本,确实需要

原文:当然,成为圈内人,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论文就不会被人那么严格地认真评审(这样就太不公平了)。但是,Scott可以利用他的经验,用最合评审人员口味的方法,展示我们项目的研究动机和发现,因此,提高了论文被录用的概率

  • 2024/03/16 发表想法

    那时候才转向,感觉确实。。。晚了点,浪费了一年多时间

原文:于是在我为博三做准备之时,我拼死挣扎,试图抓住所有机会发表文章,

第九章 博三 重蹈覆辙

  • 2024/03/16 发表想法

    越往后,越简单,就是三个字,发论文

原文:但我深知,想在这个我和Dawson都外行的子域中发表文章,无异于另辟一片战场,孤身作战,最后垂死挣扎。既然意在要发表文章进而毕业,

  • 2024/03/17 发表想法

    看到这开始要月付。。。不能单买这本书。。。扫兴

原文:在调整选项时,我不理解它们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 2024/03/20 发表想法

    理工类常规研究方法?

原文:进行交叉检验和

  • 2024/03/20 发表想法

    团队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有时候开始就意味着失败

原文:经过这样的事后反省,我现在能明白,项目失败,是因为参与者之间志不同道不合。可惜当时,我没有足够智慧预见这样的失败结果。

  • 2024/03/20 发表想法

    以问题为开始,提升为目标

原文:Dawson的目标很简单:研究成果一定要比上一篇Klee论文中原本的搜索算法有更高的覆盖水平。

  • 2024/03/20 发表想法

    确实需要保持作息,有严格的时间安排,才可以做到

原文:为了顶住拖延症,我为自己做了严格的计划,合理安排作息

  • 2024/03/20 发表想法

    这咋办。。

原文:这篇论文的结论也就只能是,“我们改进了Klee的搜索算法,使其平均覆盖率从91%提升到94%。”这么一篇论文,很难让审稿人眼前一亮,甚至都不能提起他的兴趣

  • 2024/03/20 发表想法

    和经验,能力有关,最关键自己不喜欢,就无法形成内心的合力

原文:但我也感觉,改进Klee搜索算法的这个科研项目,是个死胡同,所以我不干了

  • 2024/03/20 发表想法

    不是吧,太惨了

原文:,另外两个Dawson的博士生做了完全相同的研究,而他们两个人在过去三年里一篇文章都没发表

  • 2024/03/20 发表想法

    我也是这样想的,想法需要人来实现,太难找到人,自己干不过来

原文:那时我不理解,为什么Dawson对我们的科研这样不耐烦,但现在,我可以感到他的灰心与沮丧。在他的头脑中有个清晰的Klee-UC,而他需要一些又有才能又勤奋的学生,把他的想法实现

  • 2024/03/20 发表想法

    真惨,退出博士的这么多

原文:尽管Peter和我在这两个月里用尽全力,但还是感到,我们真的在一个Dawson很在意的项目上让他失望了。Peter灰心丧气,换了导师,不久后干脆放弃攻读博士。组员的离开,无情地打碎了我的幻想,我决定,永久退出Klee项目。

  • 2024/03/20 发表想法

    这个说的偏颇了,本来就是双向选择,你自己也需要人指导,怪导师让你去趟路,本来就是这个关系

原文:一将功成万骨枯。也许在好几届学生失败甚至退学之后,教授才能从一组学生那里获得成功。有时这需要两年,有时五年,甚至有些时候,十年才能达到目标。很多项目持续时间比单个博士生的在校时间还要长。但是只要最初的设想变为现实、成功发表,那么这个项目就是成功的范例。教授开心,系里开心、研究出资方开心,而最后幸存的学生也会开心。但是这一路上“伤亡”的学生怎么办呢?一名终身教授可以从多年的失败中幸存,博士生则不同。对于他们,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沮丧后,刚刚启程的职业生涯,加上心理健康,都很可能会被摧毁。

  • 2024/04/26 发表想法

    我也想要博士实习生

原文:,博三结束之后,我立即前往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微软

  • 2024/04/26 发表想法

    需要更多博士做研究

原文:研究人员经常雇佣博士生作为夏季实习生,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

  • 2024/04/26 发表想法

    这速度,可以

原文:由于实习生只在这里工作三个月,老板们准备的都是思路清晰、有发表希望的项目。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在这次暑期实习以后提交一篇文章,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发论文,在行业内部,是个不错的方式

原文:一年之后,我博三时,一名MSR研究员发现了我同Scott和Joel合作发表在人机交互会议上的论文,便给我发邮件,说他手头有一个项目与我们做过的事情略微相关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哈哈,真知灼见

原文:本科生科研指导老师,提供给了我这份我急需的“关系”。后来,同样是这位指导老师,又为我做了一次重要的引荐,直接为我带来了毕业之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这段经历告诉我,背后有大人物支持,非常重要;在竞争激烈的学界中,想要被伯乐相中,光能做出好结果是不够的。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熟悉业界的关注点,套路

原文:因为Tom已经发表过,也审阅过很多实证软件度量这一研究方向的论文,他的确对圈里能招人喜爱的结果了如指掌,也深谙这一方向论文的写作技巧。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前期的失败是投资和打基础

原文:回想我博二时,在同一领域里投入的一整年精力,只换来了深深的挫败感,当时我只收到了两封拒信和一篇在二级会议上发表的短文。对比这个暑假,我在MSR和Tom对实证软件度量这一研究方向取得的成功(在顶级会议发表论文),我现在取得的成绩,对我来讲无疑是个很大的补偿

  • 2024/04/26 发表想法

    数据是第一,微软平台提供了加持

原文:我不可能有机会得到这些保密的数据集。由于微软数据集非常丰富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熟悉业界的大佬

原文:Tom功劳显著:

  • 2024/04/26 发表想法

    都是积累。。我们还要学英语写作

原文:,在MSR实习期间好不容易发表的三篇论文对我毕业并无帮助。然而,这段经历大大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厚积薄发

原文:没想到的是,2009年7月24日,在我实习中期,灵感之神悄然而至

第一十章 博四 再整旗鼓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工具科研思路?感觉这个明显是工程工具思路

原文:如果能通过新颖的手段,修改Python的运行时环境(叫做解释器),我就能消灭许多这样的低效现象,从而帮助使用Python做科学计算的研究人员提高效率。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发现应用价值

原文:。在那里,我尝试改善我那尚在起步阶段的,有关IncPy的想法,想要加强它的“市场效益”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好奇,工程性idea如何作为研究课题

原文:我全身心投入到改进关于IncPy的研究思路中,想把它变为一篇可发表的文章,

  • 2024/04/26 发表想法

    我还没有直觉。。有一点点感觉

原文:过去三年失败的研究经历已经给了我足够伤疤,我也大概获得了一些科研的直觉

  • 2024/04/26 发表想法

    表达是整理思路的过程,也可以召集反馈,获得支持

原文:我也找了朋友,帮我安排参加他们的实验室组会,并在组会上介绍IncPy(尽管当时这个想法还不太成熟)。在研究开始阶段做采访和演讲,不仅有益于寻找新鲜的研究思路,也大大帮助了我改善IncPy的“卖点”。我非常感激这些帮我实现项目想法的朋友,毕竟那时,除了几页简陋的幻灯片,我一无所有。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研究设计和定义,不过一万小时可是不少,每天10小时,还得3年

原文:整体方案在手,我已做好思想准备,准备经受成千上万个小时的“研磨”,把IncPy从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原型工具。夏日悄悄溜走时,我扮演了教授的角色,进行宏观设计,做演讲,不断改进概念上的思路

  • 2024/04/26 发表想法

    不仅仅是这些吧

原文:计算机科学这个研究领域里,流汗流血,主要就是编写程序,构建、测试、评估新的基于软件的原型工具和技术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编程的投入是基础,不过AI来了。。

原文:我差不多花费了1万小时做各种编程的工作,无论是在课堂上,是出于兴趣,是作为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甚至是在工业界的实习工作中,我都做过编程工作。这些经历已经让我做好了充分准备,去忍受那些超强度、超复杂的编程工作

  • 2024/04/26 发表想法

    找到自己的优势

原文:。我和这些潜在的竞争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那些人并不具备足够的编程功底,以可以开发一个像IncPy那样完全自动的解决方案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原文:尽管我对前几年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做的研究项目全无好感

  • 2024/04/26 发表想法

    但是博士就是读了六年?

原文:但通过这些项目,我才练就了技术能力与辨识能力,我现在才能够有实力做我自己真正在乎的、属于自己的研究。接下来三年(2009到2011年),我一刻不停地做出了五个全新的、有助于程序员的原型工具(IncPy仅仅是其开端),每个工具都发表了至少一篇一作文章。最后,我把所有这些工作组合到一起,写成了我无比自豪的毕业论文。这三年,也就是我博士生涯的后半部分,是迄今为止最富创造力、最有效率的时间,和前半部分磕磕绊绊、曲折不已的博士生涯大相径庭。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和我的思考类似,我的想法拆出来四个子项目和一个跨学科项目,原来真可以这样搞

原文:2009年9月,博四刚刚开始,当时的我,对未来却并无概念,更谈不上策划一个包含五个独立项目、长达230页的毕业论文了。我甚至不知道会不会有教授认真对待我那未被证实的研究设想,同意做我的论文委员会成员。我只想构建IncPy,尝试发表它。至于其他,走一步看一步吧。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真实数据

原文:,学术会议的录用率通常在8%到30%,而研讨会的录用率可以达到60%到80%。

  • 2024/04/26 发表想法

    senminar和conference的区别?

原文:向一个研讨会提交文章的花费,与向会议提交所需差不太多,

  • 2024/04/26 发表想法

    要有自己的核心定位和价值

原文:,而全自动性正是把IncPy和其它科研区别开来的重要创新点。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必须是科学的研究

原文:研讨会论文和会议论文间的最大区别是,一篇会议论文必须包含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评估,告诉读者,文章中描述的方法或技术是有效的。论文的评估方法有很多种,从运行时性能的度量,到实验室控制情形下的用户表现,都可算在内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可度量

原文:也就是IncPy可以提高计算研究人员的效率,非常主观模糊。

  • 2024/04/26 发表想法

    模拟和实际测量

原文:1.案例分析:从各种计算研究人员处寻找用Python写成的程序,进行模拟,观察,如果他们在研究中用IncPy而不是普通的Python,能提高多少效率。 2.部署:找研究人员,让他们在每天的工作中用IncPy而不是普通的Python,然后报告IncPy是否提高了

  • 2024/04/26 发表想法

    找到用户群,数据来源和样本,真的很重要

原文:就这样,我成了半个推销员、半个乞丐,死皮赖脸地询问同事们有没有我能够用来做案例分析的Python程序,甚至得寸进尺地问他们是否愿意安装IncPy并每天使用,向我汇报使用心得。和事先预料到的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得到的回答都是“不”,但我仍然会礼貌地询问,有没有别的人选可以推荐给我取得联系。我在不同的实验室组会上不请自来,做一些小展示以期引起人们对IncPy的兴趣。“乞讨”了几个月,我从各种领域里的几个研究人员手中得到了一些Python程序。对于开始案例分析,这已经足够。对每个在那段艰难时光中帮助我的人,我都心存感激。他们明知道帮助我这个陌生博士生,除了我的祝福其它什么都换不来。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慷慨地施以援手。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真实应用

原文:单做案例分析已经足够写论文的评估部分了,但我真正渴求的。却是“部署实施”部分,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对,就是这样!!!真实的改变一点世界

原文:但是,我希望研究人员能实际运用IncPy,并且一直用下去。我开发IncPy,不是一时空想的结果,更不只为了发表,我是真真正正在研究中,编程时,遇到了真实的问题,用被激发的灵感开发IncPy的。所以我希望真实生活中能真的有人去用它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研究就得有研究对象,就是别人真实应用起来

原文:在斯坦福内找不到人愿意安装运行IncPy,我便在附近的大学里寻找机会。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嫌弃的才是买家,就怕没人理

原文:表示很有兴趣尝试IncPy。他们向我大倒苦水,讲述他们面对的那些低效问题,也就是IncPy的灵感来源。事实证明,当时他们并不是在我的演讲上故意捣乱,他们只是想对细节有更清晰的概念,用以评估在他们研究实验室的计算机上是否能运行起来IncPy。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看到了工程的乐趣

原文:感谢你们对IncPy Python解释器的兴趣!我真诚希望IncPy足够优秀,能帮到你们的日常工作。我想,安装/启动/配置IncPy是整个解释器使用过程中最麻烦的步骤

  • 2024/04/26 发表想法

    设想实际场景,并舍身处地的打磨你的产品,mark,太重要了

原文:但我不放弃。接下来几周里,我重新设计,并重新实现了IncPy代码中的关键部分。这样改动之后,它便可以与任何Python扩展模块良好兼容了。我又向伯克利的神经科学家们发了邮件,请求再一次机会,但这次他们没有回复我。我曾经离成功如此之近,却又自毁前程。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简单入手,收集反馈的界面,重要

原文:这巨大的失望鞭策我在实际运用中改进IncPy:修复很多微小错误的同时,我做了一个IncPy项目的网站,其中包括一个简短的视频演示、文档以及新手教程。做这些花费了我上百小时,而这些时间和精力对我的原创研究没有任何贡献。但是,如果想在未来论文中的评估部分得到真实用户的反馈,这些,又是必须的。

  • 2024/04/26 发表想法

    也是我的目标,找到三个应用用我们的sdk

原文:一个想法变为一个半可行的工具,真正帮助了3个从网上下载它的陌

第一十一章 博五 马力全开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哈哈,毕业是第一要务

原文:我真希望自己可以冠冕堂皇大义凛然地说,那时驱使我自己疯狂头脑风暴的动机是纯粹的科研热情;但是,实话实说,真正的动机是恐惧,我害怕不能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毕业。这种恐惧驱使我努力科研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真实世界的反馈,比什么都重要

原文:在我想到IncPy原始研究思路的整整一年后,我想到了一个相关的点子。激发我想到这个点子的原因也是计算研究者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遇到的真实问题。我发现,研究者写程序时经常非常草率邋遢,而且有种为写程序而写程序的态度。于是,这些程序经常在没产出任何分析结果的情况下,因为某种特别愚蠢的原因莫名其妙崩溃,让人挫败无比。

  • 2024/04/26 发表想法

    问题和应用价值

原文:改变Python编程语言的运行时环境(解释器)来避免程序崩溃,使得这些草率写就的程序多少生成一些结果,而不是什么都不生成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好惨。。。人生灰暗了估计

原文:。 结果,奇迹,而且是坏奇迹,竟然发生了:IncPy和SlopPy两篇论文都被拒了。

  • 2024/04/26 发表想法

    讲故事研究框架符合套路

原文:人们只应该重视它的客观优点。但事实上,很多审稿人是带着主观思想和哲学倾向来审理论文的。我因此彻底重写了论文的引言部分,意在赢得更多友好的审稿人的认可,

  • 2024/04/26 发表想法

    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虽然我一早就思考了

原文:因此,为了找到新的点子支持我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我开始重新思考,试图找出计算研究者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设计新的工具,解决这些问题。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看来也是有好多痛

原文:和Fernando会面时,我提到了扩展IncPy的想法,让它能记录基于Python的实验历史。听到这个想法,Fernando激情四射,布道般地讲了一个研究主题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精确重现科研代码?

原文:也就是真正重现或验证任何一个成果,都不太可能。这是因为,研究者几乎无法获得支持这些发现的原始计算机代码和数据集。结果是,很多含有重大错误的论文,不管是诚实的错误还是赤裸裸的欺骗,都成了业界经典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科研可重复确实非常重要

原文:比如Fernando,致力于推广计算科学的可重现性实验,让学者意识到其重要性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哈哈,是的

原文:每个人的代码都需要一个非常具体的环境来运行他们。任何两台电脑,即便它们运行着相同的操作系统,代码运行环境仍然

  • 2024/04/26 发表想法

    扩展,灵感来了,哈哈

原文:为什么我的实验只局限于Python程序呢?

  • 2024/04/26 发表想法

    靠,果然是导师,胸怀更大

原文:为什么只把CDE的目标限制在科学家的代码呢?为什么不把它变成一个适用于各种代码的通用工具包呢?这个建议确实很明智

  • 2024/04/26 发表想法

    感觉和docker有点想似思路?

原文:,CDE就可以让任何人打包他们的Linux程序,让别人运行它们,而且不用担心环境是否匹配。由于CDE可以缩小Linux的依赖性地狱,一个已经困扰业界多年的问题,我感到非常兴奋。

  • 2024/04/26 发表想法

    设计和有提供的能力,要解决的问题

原文:CDE还只是一堆笔记和设计草图。但是,因为它和现有工具比,概念简单,简易可用,信赖可靠,我觉得它很有潜力。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在我看来是工程思路,但这就是工科的科研么,那我解决通用型问题的工程,也没问题了

原文: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了CDE的最初版本。正如我所担忧的,虽然CDE背后的研究思路很直接

  • 2024/04/26 发表想法

    找到你目标用户的聚集地,然后告诉他们你的产品,mark,重要

原文:24小时内,Slashdot论坛的那个帖子里已有几百条回复。同时,我收到了数十封来自世界各地Linux爱好者的邮件,他们都已经下载并试用过CDE。来信中不乏热情洋溢的赞扬,比如:“我只想告诉你,你太牛了!你的创意真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会把它宣传到我的在墨西哥Tijuana的Linux社区。”这些来自真实用户的,尚未过滤的随性赞扬对于我意义重大。这比任何研究者对我之前论文的赞扬还要有意义。

  • 2024/04/26 发表想法

    研究止于原型,这个不太好

原文:应用工程领域的大多数学科有这样一个共识,开发像CDE一样的研究原型需要证实其创新思路的可行性。研究者的本职工作就是创造原型,通过实验验证它们的有效性,撰写论文,然后转移到下一个研究议题

  • 2024/04/26 发表想法

    同意,不过一个产品级别的是不是更好

原文:一句话,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制造靠谱的研究思路,而不是精美的产品。

  • 2024/04/27 发表想法

    上思路好还是要工程结果好?毕业到思路即可?做多了?

原文:事实上,我的确发了两篇关于CDE的会议论文,一篇简短介绍性的论文,另一篇则略长,对前一篇进行了跟进。但是,我并没像精明的研究者那样,开始一个新的研究思路。相反,我博五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给了持续改进CDE的过程中。我希望让CDE可以达到软件产品的质量。

  • 2024/04/27 发表想法

    早点找到用户出没的地方,和他们沟通,解决他们的痛,slashdot,mark

原文:在我上传视频到Slashdot上之后仅仅几天,CDE已经拥有了数十个使用者,这数目很可能更多。通过早期的email反馈,我发现,我所创造的东西已经大大出乎我的预期,因为很多人使用CDE的原因是我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简单地讲,CDE拨动了各种受够了依赖性炼狱Linux用户们的心弦。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因为想要的结果是工程结果,直接改变世界一点点

原文:博五时,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修复了高达几百个错误,让CDE能够运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复杂的Linux程序中;我改进软件文档、用户手册和常见问题,来让用户更轻松地使用它;我和全世界的使用者邮件甚至电话交流;我还做了无数个报告,发送推销性质的email,吸引用户。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让人激动,和用户交互起来

原文:到了2012年夏天,已经有超过一万人下载和使用CDE。我收到了上百封用户发来的邮件,他们提出反馈,阐明新功能需求,上传错误报告,也告诉我一些使用轶事。对于商业软件产品来讲,这个用户群并不庞大。但是,CDE只是一个由一名学生来开发维护的免费开源研究工具,这样来看,超过一万人这样的用户群,已经很大了。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很开心帮助他们

原文:* 为欧洲网格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做计算实验的科学家 在软件公司做实验代码原型的工程师 开源软件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Linux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员 喜欢在多种不兼容的Linux操作系统下运行软件的Linux爱好者 * 大型反病毒软件公司的计算机安全分析师

  • 2024/04/27 发表想法

    成就感和意义

原文:即使我深知,维护软件做出的努力并不能对毕业论文有什么加分,但是维护CDE的那几个月,是至那时为止在我博士生涯中最享受的时光。CDE最初成功后,我不再关心我是否会因为发表论文太少推迟毕业了;得知我的软件可以改进很多人的计算体验,我已非常满足。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做了五个改进类型项目开发,和我的一致啊,那说明工程性的改进是可以作为研究课题发论文,只要有一定通用效果

原文:回头想想,组成我毕业论文的五个项目中,我最喜欢CDE,因为它简单,优美,作为一个实用工具,拥有超过10000个用户。从研究的角度讲,它复杂度最低,但由于和现实世界密切相关,CDE却成为了我最满意的项目。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这个就偏原型,新思路探索

原文:博五末期,我做完CDE后,休息了一阵子,之后花了两个半月对Wrangler做了些新的扩展。我给这个增强版命名为“ProWrngler”,全称叫“Proactive Wrangler”。实现了ProWrangler的原型并通过用户测试验证了它的效率后,我在Jeff和原始Wrangler工具的其他创造者的帮助

  • 2024/04/27 发表想法

    牛,这得格局和立意都很出色

原文:,ProWrangler的论文被录取了,而且评审结果不错。Jeff为我们的成功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他出色地完成了论文的引言部分和实验结果解释部分。其实,这篇文章中,用户测试并没有展示出我们原本所期望的,对开发人员的效率做出的改进。因此,我曾担心这篇论文会被拒绝。神奇的是,Jeff的科技写作和论点组织能力化腐朽为神奇了:在文章中,我们很诚实地承认了实验的失败,并从中得到了有价值的经验教

第一十二章 博六 完美落幕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发论文,就是发

原文:Dawson担心我文章发表数量略少,还是不足以支持我顺利毕业,他就建议我再发表一篇真正能对毕业论文有支持作用的论文。他的期待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所以我计划在秋季回到斯坦福,花上几个月时间来做新的研究,以完成毕业论文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学术原来是这样真实,哈哈,早就知道

原文:当今学术界并不太接受我喜欢的研究方向,因此我拉不到资助。没有科研经费,就不能给我的学生发钱。没有愿意卖命的学生,就不太可能发出好的论文。每年发不出好论文,也就不可能拿到终身教职。即使拿到了,也需要新的项目拨款,发给新的学生助研费做项目。对于在学术界的人来讲,这个循环周而复始,不会停止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家学渊源,示范效应

原文:。 由于我母亲是名成功的教授,我父亲在学术界也颇有威望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压力会束缚创造力

原文:我博士最后一年里找工作的时候,我变得更有创造力了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同感,非常耗电,不想花费时间精力在这上面

原文:就是在夏季举行的三个学术会议上,我报告IncPy, SlopPY和CDE时,不用再殚精竭虑地去积累人脉了。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这也算研究的第一个用户需求

原文:我研读Margo最近发表的论文和项目申请书,想了解她的研究哲学,以使我的研究想法迎合她的口味。当时,我已深知,迎合审稿人和资深合作人的主观喜好,非常重要。即使在人们认为比较客观的技术领域做科研,这条原则也适用。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这就是在做产品啊,只不过服务出发点是科研场景

原文:个可以监视研究者基于计算机的活动,并帮助他们组织和记录实验的工具。这是对实验室里传统电子笔记本的创新改变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厉害,享受

原文:。2011年11月初,读博的最后时光里,我变成了编程野兽,尽全力,将Burrito变成一个能运行的原型。在那两个半月的冲刺中,我连续编程72天,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论文的压力

原文:我甚至在感恩节,圣诞节和除夕夜都没休息,对自己残酷无情,逼迫自己朝目标努力,把Burrito写成会议论文,在2012年1月投出去。

  • 2024/04/27 发表想法

    之前的积累

原文:尽管每天花十小时以上编程和排错,但是因为技术能力足以应付可能遇到的问题,我精神状态很放松。

  • 2024/04/27 发表想法

    mark,这个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原文:对于完成博士毕业论文,有个流行的观点,即:一个学生,有个伟大念头一闪而过,产生了一些有启发性的创新想法,之后在几百杯拿铁和卡布奇诺的陪伴下,花几年时间写一篇伟大的论文。但是事实上,科学和工程学的领域中,这个观点非常不确切:所谓“写作”博士论文,仅仅是整合几篇已发表的论文,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再加上介绍性和总结性的段落。对工科生和理科生来讲,当他们真的坐下来“撰写”博士论文时,他们已经经历了多年汗水的洗礼,所有工作都已经就绪了。

  • 2024/04/27 发表想法

    mark, follow

原文:我的论点很简单:我开发了五个创新的软件工具,来改进计算研究程序员的工作流,包括IncPy,SlopPy,CDE,ProWrangle和Burrito,并且发表了一篇顶级会议论文,三篇二级会议论文,和三篇研讨会论文(Burrito的论文被大会拒绝了,于是我们又把它发表到一个研讨会上)。

  • 2024/04/27 发表想法

    mark

原文:接下来,我花了两个月把发过的论文整合成一篇230页的毕业论文,名字叫做Software Tools to Facilitate Research Programming。以下是毕业论文的摘要:

  • 2024/04/27 发表想法

    mark,follow

原文:研究编程,是一种以通过写程序来洞察数据为目标的编程活动。在科学,工程,商业,财会,公共关系,新闻界有数以百万计的教授,以及无数学生和计算机爱好者,都把研究编程视为平时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理解研究编程所遇到的独特的挑战。此外,本文发现通过使用一些辅助技术,可以使提高研究编程人员的编程效率。这些技术包括动态程序分析、混合式自发推荐系统和操作系统级别的追踪技术。 本文概括了研究编程过程的特点,表述了研究编程人员所面临的典型挑战,并展示了五个可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软件工具:1.)ProWrangle,一个交互图形工具,可以帮助研究编程人员在作分析前,重新组合数据格式,并清洗数据。2.)IncPy,一个Python解释器,可以缩短数据分析脚本周期,并帮助编程人员管理代码和数据依赖关系。3.)SlopPy,一个Python解释器,可以自动使现有脚本具有容错性,因而也能缩短数据分析脚本周期。4.)Burrito,一个基于Linux的系统,可以帮助程序员组织、标记和回忆以前的实验发现。5.)CDE,一个软件打包工具,可以方便研究人员部署,归档和分享研究数据。这五个工具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研究编程人员卸下数据管理的负担,进而更快地迭代实验过程,甚至可能更快地洞察数据。

  • 2024/04/27 发表想法

    不是罗列,要在洞察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新的探索结果

原文:想让这篇毕业论文看起来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我过去几年里做过的工具。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创新性是核心

原文:答辩后,他给我发了一封赞扬满满的电子邮件,邮件里他说,“我只想说,我很喜欢你作的报告,一部分因为它很有创新性,而且你展示得也很好,另一部分因为,我之前一年一直都在作研究编程。”

  • 2024/04/27 发表想法

    确实,同感

原文:如果未来有人引用我的论文,用它作为对比的例子,以此来说明他们的技术有多厉害,我会感到很荣幸。这就是科研前进的方式:新一代的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想法上的。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发现问题,给出创新性探索和方案,拓展了边界

原文:对我来说,这篇毕业论文的最大贡献,并不是那些具体的原型工具。据我所知,当前有个普遍问题,也就是很少有软件可以迎合大批(这个数量还在增大)计算研究编程人员的需求。我毕业论文的贡献则在于,我是这个领域的拓荒者,是第一批发现这个问题的博士生之一。此外,我还研发出了一些初步的原型解决方案,可供后来人参考和改进。我相信,未来二十年,这些研究想法会变得更重要

  • 2024/04/27 发表想法

    主流是什么,理论性研究为主?

原文:由于我的论文主题与主流研究相差甚远,

  • 2024/04/27 发表想法

    idea的诞生

原文:“可以研究面向非软件工程师的开发工具。很多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院都会因工作需要编写程序——他们不会关心规约、模型检查等;他们只想要实用的、轻量级的、概念上简单的工具,让他们随时都能快速选

第一十三章 尾声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自我挑战和锻炼,从而更强?

原文:所以,既然大多数人都不能成为教授,为什么大家还要花六年甚至更多时间攻读博士学位呢?答案因人而异,但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博士项目给那些想逼迫自己超越心理极限,并最终变得更强的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 2024/04/27 发表想法

    事实胜于雄辩,以结果论英雄

原文:结果胜过意图:若你取得好结果,没有人会质疑你做这件事的意图。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学习别人优点,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不刻意读论文

原文:相反,在写博士论文时,我为撰写综述所做的阅读就非常有效率,这是因为这时读论文,我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而我的阅读也紧密围绕了这个目标:找出同领域中的“竞争者”,从他们的文章中吸收好的点子,为己所用。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还好有了AI

原文:寻找相关信息:读博生涯教会我,在需要完成某项任务时如何有效高速地找出最相关的信息。

  • 2024/04/27 发表想法

    不断尝试

原文:4.努力创造机遇: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这个就是适应规则,如果你无法打破规则

原文:在后半段读博生涯中,我学到了既保持自己科研项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又遵守所谓“规则”的方法。最后,我发表了文章,顺利毕业。为此我感到非常欣慰。

  • 2024/04/27 发表想法

    找到用户的方法

原文:但我学到了更好地设计和宣传软件的方法,日后,为CDE找到10000个用户

  • 2024/04/27 发表想法

    可以尝试,期待浙大的期刊可以创造点机会

原文:与内行结盟:和业内专家结盟后,发论文很容易

  • 2024/04/27 发表想法

    传播,获得反馈和机会,以及自我提升,follow

原文:多做学术报告:博士生涯中,我做了二十几个研究演讲,包括从在大学组会上的非正式报告到在酒店会议室里的演讲。项目初创阶段,那些非正式报告非常有用,它们帮我想到了很多设计想法,也得到了很多反馈;

  • 2024/04/27 发表想法

    mark,follow

原文:推销,推销,再推销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这个要向周博士学习,他不断的努力推销,并取得了成功

原文:对我来说,想要推销自己的点子和项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有影响力的人(例如,像Margo这样有名的教授)对你的东西感兴趣。

  • 2024/04/27 发表想法

    乐于助人是华人天性

原文:慷慨帮助别人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要提高这个

原文:学会寻求帮助:

  • 2024/04/27 发表想法

    聪明和勤奋

原文:。这段旅程教会我,没有汗水和努力,一个创新的思路永远只是空想:经常去办公室,静下心,坐下来,努力工作来取得细小但是扎实的进步,时而休息调整心情,再次投入工作,这样的循环,周而复始,长达两千天。但是,聪明地努力和刻苦奋斗同样重要

  • 2024/04/27 发表想法

    有意思的时间不多

原文:博士六年,这些有意思的事总共占去了我几百小时,而这些时间,只占我总共工作时间的不到百分之五。

第一十四章 编后记

  • 2024/04/27 发表想法

    真难,不确定性和焦虑充满了读博生涯,你要用聪明和勤奋做舟,去跨越这个过程

原文:你真是拥有坚强的意志力。我刚‘研’磨了自己一年,就感觉已经过了一辈子

  • 2024/04/27 发表想法

    不是吧。。。就这句话就劝退很多人。。

原文:你怎么知道自己在读博期间被“研”磨了一万多个小时? 保守估计,平均每天5个小时,乘以每年335天(除去30天“假期”),再乘以6年,大概就是一万个小时。大部分的顺利毕业的博士,工作的时间比这会更长。

 来自微信读书

Did you find this article valuable?

Support jLab by becoming a sponsor. Any amount is appreciated!